首发(IPO)承销保荐江湖生变,上半年投行获受理项目数座次排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上半年共有38家 券商 共177个IPO项目获得受理,其中 国泰海通 证券以26单的总量登顶,取代连续多年领跑的 中信证券 。自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新公司保荐代表人数量跃居行业第一,投行竞争力如何也受到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上半年获受理项目数前12的券商(3家并列第十)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73%。与之对应的,后16家合计才获受理了47个项目,占比27%。
多年榜首终易主
数据显示,国泰海通证券今年上半年有26单IPO项目获得交易所受理,在行业内排名第一,取代了多年来一直霸榜的中信证券。
从申报项目构成来看,国泰海通今年上半年以北交所业务为主,多达18单,占比近70%。据证券时报记者对2024年IPO项目发行承销费的统计,北交所项目平均每单约1500万元,远低于沪深IPO项目平均5000万元的费用。不过国泰海通参与了明星项目——兆芯集成科创板IPO,该项目主营业务为高端通用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10.65亿元。
相较来看,中信证券受理项目的情况更为均衡,共有22单IPO项目获得受理,其中北交所项目9单,科创板项目7单。中信证券参与的大型项目有华润 新能源 深市主板IPO、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前者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8.23亿元,后者为-15.07亿元。
中信建投 、 中金公司 分别以14单、10单项目数依次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前者同样以北交所项目为主,上半年共有11单获得受理,占比近80%;后者以沪深市场为主,其中沪深主板合计有4单,创业板有3单。
华泰联合证券与 国联民生 分别以9单并列第五位。此外, 国金证券 在今年上半年有8单IPO项目获得受理; 申万宏源 承销保荐与 东吴证券 各有7单; 国信证券 、 东方证券 、国投证券各有6单。
中小投行难分一杯羹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多达21家投行今年上半年获得受理的项目不超过3单,占比达56%。
具体来看,7家券商上半年受理项目数量均只有2单,包括头部券商银河证券。其余14家中小券商上半年均只有1单项目被受理。
对此,深圳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称,中小券商IPO项目储备往往不充分,“多数项目质量一般,有的之前已撤回申报。另外,中小券商很难抢到优质高科技项目,在大型投行面前没有竞争力”。
今年IPO项目受理数量仅2单的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高管提到,从当前各交易所的申报情况来看,IPO项目对盈利规模的要求水涨船高。“我们有些项目虽已符合发行上市标准,但因利润规模偏小,申报仍面临一定困难。”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当前交易所受理的许多项目,实则是投行前期储备一两年的成果。“若前期储备不足,即便当下迎来政策机遇,也会陷入无项目可申报的局面,中小投行与大型投行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不过,此轮中小投行申报的IPO项目仍有亮点。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部分中小投行尽管保荐项目数量较少,但上半年在沪深IPO市场上亦有斩获大型项目。例如, 财通证券 保荐的惠康科技IPO项目、国融证券保荐的百菲乳业IPO项目、 西南证券 保荐的长裕集团IPO项目、长江承销保荐参与的上海超硅IPO项目。
探索破局路径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多数券商在2024年年报中透露今年投行布局方向,将新三板业务、北交所业务视为重点布局板块。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交所更具包容性及确定性。
东兴证券 称,该公司2025年将进一步加强北交所业务储备,提前培育、筛选符合板块定位的成长性企业。国金证券表示,计划今年加快新三板客户的培养和转化,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公开发行业务的占有率和项目质量。
此外,发力并购业务也是多家券商投行的共识。例如, 长江证券 称,投行子公司长江保荐今年将拓展 并购重组 业务,加强并购标的资源储备,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并购机会。财通证券表示,今年要抓实股权项目执行和储备,推动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转型,强化并购重组业务的战略性定位。此外,西南证券称,今年将要发挥并购重组业务的良好品牌优势,深挖企业主营业务科技属性相关的并购重组机遇。
此外, 中原证券 表示,今年要继续探索普惠金融方向,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股权类项目以北交所IPO、并购重组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