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东阳光 药将港交所上市申请递交的那一刻,外界或许已经意识到,这家企业正试图告别单品驱动的增长模式,朝着“全球 创新药 平台”的方向加速转身。
在6月更新的招股书中,东阳光药首次以极为清晰的方式展现其转型路径:通过AI驱动的新药发现体系、以全球BD为支点的对外连接能力,以及一条具备潜在商业化能力的创新药管线,构建起一个面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新东阳光药叙事”。若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东阳光药将成为近年来少数几家以“AI+创新药平台”姿态赴港的内地药企之一。
这场IPO,不只是一次资本层面的融资动作,更是一次系统性的路径重构。作为一家起家于 仿制药 赛道的老牌企业,东阳光药正主动切割旧标签,试图用“AI技术中枢+全球BD连接+多靶点兑现”的新架构,为自己重塑长期增长的底盘,共同构成了此次赴港上市的三大支柱。
本轮冲刺港交所,对东阳光药而言,更像是一场面向市场的自我再定义。
营收拼图重组中,东阳光药新产品矩阵浮出水面
在仿制药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东阳光药正悄然完成一场收入结构与研发体系的双重转型。
作为东阳光控股集团旗下的核心 生物医药 平台,东阳光药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集团在 原料药 与医药中间体方面的产业基础,在仿制药时代迅速建立营收规模,并成功切入高性价比药物赛道。然而,随着国家医保控费和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持续推进,仿制药面临降价压力与准入门槛的双重挑战,这一增长模式的“天花板”愈发明显。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东阳光药正尝试在内部构建新的增长逻辑。其转型的一大关键,是在维持传统现金流的同时,逐步调整销售与研发资源配置,提升慢病药物板块的战略权重。
2024年,公司慢病药物营收占比升至26.6%,为三年来新高。甘精、门冬等五款胰岛素产品在今年前五个月合计销售超1亿元,同比翻倍。其中部分产品中标省级带量采购,为其进入基层用药体系打开重要通道。与此同时,苯溴马隆片、替米沙坦等慢性病用仿制药也借助医保支持与渠道下沉策略,在下沉市场占据稳定份额。
这一轮收入结构重构的背后,是公司对原有“单品爆发”逻辑的主动修正:通过淡化对单一品种或单一品类的依赖,改由多路径、广覆盖的慢病品类矩阵提供更为稳健的现金流底盘,从而反哺其创新药投资。
更关键的是,这一结构再平衡正在为公司未来的商业化创新药管线预留战略空间。
目前,东阳光药已累计推进49项中国1类新药项目,覆盖代谢、肿瘤、感染、自免等四大治疗领域。其中丙肝小分子组合疗法、GLP-1/FGF21双靶点代谢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药物伊非尼酮等重点品种已陆续进入Ⅱ期或Ⅲ期临床,进入“上市倒计时”阶段。
在代谢方向,东阳光药围绕GLP-1、FGF21、PPAR等靶点,构建起横跨糖尿病、肥胖与NASH的管线组合。其中HEC88473已获得Apollo许可出海,HEC88512作为长效GLP-1代表正推进Ⅱ期临床试验,部分产品亦已启动境外注册桥接。
肿瘤免疫方面,东阳光药聚焦CD47、LY6G6D/4-1BB等新型免疫靶点。CD47单抗HEC11232目前已获得FDA与NMPA双IND许可,正在多中心耐药性患者中推进I期临床,有望作为潜在first-in-class项目打通国际准入。
在纤维化领域,主力品种伊非尼酮作为国内最早进入Ⅲ期的IPF候选药,数据显示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具备对吡非尼酮的潜在替代性,若成功获批,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自主开发的IPF治疗创新药。
除关键适应症产品外,东阳光药也在持续推进前沿平台项目。在siRNA、小核酸、PROTAC、双抗等方向均有临床前储备,其中神经系统适应症下的PROTAC项目预计于2025年完成IND申报前关键实验,形成新一代管线梯队储备。
这轮收入结构与管线布局的同步重塑,不仅是对过往“爆款”策略的修正,更是对未来平台型能力的构建。从“以品种为中心”转向“以体系为支撑”,东阳光药的转型底座,已悄然成型。
“内生式AI”炼药术,东阳光药的研发方法论正在成型
在管线策略上。东阳光药不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靶点组合+机制差异+商业适配”的资源集约方式,通过早期建模验证与AI平台数据支持优化筛选效率,提升研发资源利用率。
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5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逾三倍,年复合增速达30%以上。该领域的投资与商业化正快速从工具层走向平台化整合,不仅渗透至靶点发现、分子筛选等研发早期环节,也已拓展至CMC优化、临床数据建模和监管申报模拟等中下游流程。
在欧美生物医药产业中,AI能力已逐步成为研发企业估值模型中不可忽视的变量。这一趋势也正在加速传导至中国本土药企,成为估值重塑与国际化战略同步推进的关键支撑。
在 人工智能 浪潮席卷医药研发的当下,东阳光药的做法显得更“内生”——它不做技术炒作,也不依赖外部模块嵌套,而是将AI视作研发流程中的一环,试图用算法重塑早期研发范式。
在其提交的招股书及对外演示资料中,东阳光药强调“算法不是附属工具,而是研发流程的一部分”。
目前东阳光药AI平台下已建立起一套覆盖靶点识别、虚拟筛选、ADMET预测、临床建模等环节的技术模块。其中HEC-GEN分子生成平台基于稀疏图注意力 神经网络 生成靶向分子,成功设计已提交IND的NASH管线HEC169584,是国内首个AI驱动的NASH药物。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AI系统不仅嵌入到候选药物生成流程,也开始向CMC、毒理、早期临床试验设计延展。例如HEC-Transporters系统是,可以用于预测药物转运体影响,降低后期失败风险;Uni-PK模型则是全球首个“预训练+Neural ODE”耦合的药代动力学(PK)预测模型,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缩短化合物优化周期50%,减少动物实验。
这类平台的成熟也让东阳光药在跨阶段项目推进中更具灵活性——尤其是在肿瘤和代谢类药物中,公司能快速基于早期数据生成下一步路径推演,并调整化合物优化方向。
东阳光药研发人员构成也在相应调整。根据招股材料,东阳光药现有研发人员超1100人,其中AI、计算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专业背景员工占比接近15%。公司已在北京、深圳分别设立算法研发子中心,吸纳来自腾讯AI Lab、百度飞桨、 礼来 AI平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推动平台系统进一步落地。
在对外合作方面,东阳光药与华为云合作部署盘古大模型、向深势科技Bohrium平台输出Uni-PK模型、泰盟 软件 等AI生态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不仅用于内部药物研发,也在探索向外部药企提供 技术服务 的可能性。
另外,东阳光通过光谷东智布局 具身智能 机器人 领域,首批 人形机器人 订单金额达7000万元,并计划建设全国最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公司结合电子 新材料 、生物医药等业务场景,为机器人提供多元化数据支撑,未来5年规划年产能超万台、营收规模达数十亿元。
AI策略对东阳光药带来的另一重影响是其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认知沟通方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潜在投资者将其视为“平台属性强于药品属性”的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这也为其在IPO过程中构建出区别于传统仿制药背景公司的定价逻辑。
授权出海新打法:东阳光药构建“平台型BD能力”
在中国药企整体加速“出海”的趋势中,东阳光药所选择的并非销售驱动型路线,而是更具长期价值的“平台式出海”模型,即以产品输出为起点、以临床协同和全球注册为纵深,将企业从单一供方逐步推进为全球产业链的参与方。
这一模式,不仅要求管线具备License-out的潜力,更要求企业自身具备项目管理、注册推进、法规应对、生产能力乃至商业化前移的全流程协调力。
目前来看,东阳光药已经具备雏形,其最新一笔高调的BD交易即为例证。2024年初,东阳光药与英国Apollo Therapeutics签署协议,将其GLP-1/FGF21双靶点代谢疾病候选药HEC88473的大中华区以外权益授权予对方,交易总金额达9.38亿美元,包括1200万美元首付款及后续里程碑付款。这不仅刷新了东阳光药的License-out记录,也建立了其在全球BD市场的品牌认知。
HEC88473目前已被Apollo纳入其全球管线,预计将推进多适应症、多中心的注册临床,并同步建设CMC及国际注册策略。东阳光药方面则保留生产与技术支持职能,开始由“资产供方”向“开发共同体成员”转型。
事实上,这并非孤立事件。在2023年,东阳光药已将克立福替尼授权予 三生制药 ,获得6000万元首付款及多项临床节点支付,该产品目前处于NDA前评估期。两次交易,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展示了公司BD战略的“双向通道”能力——既能对接MNC,也能建立本土合作网络,具备制度化管理授权路径的能力。
与此同时,东阳光药正在有意识地构建BD交易“系统能力”:在美国新泽西建立注册与BD联络中心,配套临床推进团队;从辉瑞、罗氏、 安进 等MNC中引进经验丰富的注册官员、BD经理及准入人员,补足其出海路径中的核心人力资源短板;并与IQVIA、Medpace等国际CRO深度合作,强化IND至NDA全流程合规管理。
未来,HEC88473并不会是个例。公司现阶段已有超过10个管线项目被MNC列入评估范围,包含IPF治疗药物伊非尼酮、NASH药物HEC169584、GLP-1类代谢药新适应症拓展产品、抗凝剂管线等。其海外BD推进不再停留于个案模式,而逐步形成“集群式授权”策略,在资本市场也将形成“持续释放估值”的效应。
归根结底,BD对于东阳光药而言,已不只是产品端输出,而是从组织建设、交易机制到项目交付的整体能力输出。从“具备BD”到“以BD为主导”,东阳光药正试图搭建一个具备再生产能力的授权平台,从而在中国药企全球化的新周期中赢得先手。
当一家曾以仿制药起家的企业,开始系统性布局AI研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BD合作,并拥有覆盖抗感染、慢病管理与肿瘤治疗三大赛道的创新药管线时,其身份,已远非“仿制药龙头”所能定义。
东阳光药的此次IPO,显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再融资动作,而是一场围绕“技术路径+商业通路+全球认知”的系统升级:以AI能力为创新源点、以BD交易为出海杠杆、以创新管线为兑现窗口,其三条增长主线正在同步推进、交汇成势。
若能顺利落地,这不仅意味着东阳光药完成对旧模式的切割,也意味着其在“去单一爆品化、做国际创新平台”的转型路线上踏出了决定性一步。
它是否能真正穿越周期,跻身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新药玩家之列,仍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次,它带着AI的引擎、BD的船票和创新的底牌,已经重新站上了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