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至少有50只产品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这场基金行业的 “基准革命”既折射出业绩与规模的双重重压,也反映出多只产品试图以“窄基化”策略重塑投资逻辑。
富荣基金近日公告称,旗下富荣价值精选将原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5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45%”调整后为新的业绩比较基准“中债综合全价(总值)指数收益率×80%+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20% ”。修改内容自4 月 28 日起生效执行。
此次调整将权益类基准权重从55%降至零,固收类权重升至100%,这也标志着该基金从灵活配置型产品转型为固收+产品。实际上,早在去年四季度末,该产品权益持仓已清零、固收投资占比高达94.69%。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未配置任何权益资产,维持此前权益持仓为零的投资布局。
而配置思路、比较基准的调整,或许是业绩、规模的压力在倒逼着。最新数据显示,富荣价值精选A、C类净值已分别跌至0.5559元、0.4156元。一季度末,该产品A、C类合并规模为5000万元,濒临清盘线。另外,2024年全年定期报告均就规模进行清盘预警。
通过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去权益化”的操作并不少见,包括天弘价值精选将债券权重从40%提至85%,信澳新目标将固收占比升至95%。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多只基将业绩比较基准从宽基指数转向细分主题指数。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趋势反映出基金行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下,正积极寻求更精准、有效的业绩衡量标准与投资策略转型。
去年四季度权益投资已清零
据今年一季报,自成立以来,富荣价值精选A、C已分别亏损14.32%、58.75%,较26.66%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产生40.98%、85.41%的负向偏离。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富荣价值精选权益资产已清零,固收投资占比为73.91%。一季报显示,该产品根据市场最新情况逐步调整资产配置,形成以债券和可转债为主的资产结构。团队维持经济弱复苏和股债震荡的判断,会适时调整资产配置提高组合胜率。
实际上,通过逐步降低权益持仓、提高固收投资占比,富荣价值精选去年四季度已转型成一只固收+产品。去年年末,该产品权益资产持仓比例已降至零,固收投资占比高达94.69%。年报显示,该产品在2024年前三季度采用小市值+精选大盘蓝筹的“哑铃型”策略,第四季度开始逐步调整资产配置,形成以债券为主的资产结构。去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该产品权益投资分别是为70.81%、69.85%、37.15%。
作为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富荣价值精选的股票仓位可在0-95%之间浮动。成立6年多来,该产品通过频繁调整股票仓位试图择时,但实际操作偏离市场节奏。
上证指数自2020年3月19日创下2646.8点低点后,经历约两个月震荡上行,5月19日重返2900点上方。而富荣价值精选2020年一季度、二季度市场股票仓位均已清零,错过该轮反弹;当年7月指数突破3400点,而这年三季度末股票仓位才增至18.17%。2021年一季度上证指数冲至3700点高位时,该产品股票仓位追加至31.76%。
实际上,富荣价值精选股票仓位“多变”的背后,与基金经理几经更迭,不无关系。
成立6年以来,富荣价值精选在管基金经理先后经历了7任基金经理。成立初期,由胡长虹独立执掌约为3个月,期间产品亏超14%。邓宇翔加入共管19天后,胡长虹卸任,邓宇翔开始独立管理;之后,该产品增聘王丹,邓宇翔卸任后,又增聘郎骋成与王丹共管该产品;2021年11月,郎骋成、王丹同时卸任,黄祥斌开始独立管理,独管期间亏损38.76%;一年多后,黄祥斌卸任,李黄海接棒管理,在任期内产品亏损39.27%。去年12月10日,该产品增聘陈政龙,与李黄海携手共管。
同时,富荣价值精选也是一只发起式产品。截至一季度末,该产品A、C类合并规模为5000万元。2024年所有基金定期报告均有提示,该产品在报告期内出现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偏向固收、细分赛道
今年3月3日,天弘价值精选将业绩比较基准由原先的“中证800指数收益率×60% + 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40%”调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85% + 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0% +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
可以看到,新的业绩比较基准更侧重债券资产。比较而言,新基准中的中债综合全价指数在债券种类、剩余期限、信用级别以及上市地点等方面的限制更少,样本更为全面。
天弘价值精选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一只灵活配置基金。但该产品自成立以来,在权益投资上较为保守,仅在2019年一季度末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自2023年年中以来,这只产品的权益资产投资比例均低于10%。
同样是一只灵活配置基金,信澳新目标去年8月5日通过修改业绩比较基准提高了固收投资的占比。
公告指出,该产品原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5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 ×50%”,后将业绩比较基准变更为“中债-利差驱动股债稳健指数×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税后)×5%”。经此调整,固收类资产相关的指数占比大幅提升至95%,而权益资产等其他部分占比则下降至 5%。
在业绩比较基准变更的前一个月,即去年7月,信澳新目标先是增聘杨彬,与郭敏共管该产品。然而,郭敏次日便卸任,由杨彬独立管理至今。该产品成立2016年,在任基金经理也是多次变更,先后聘任8位基金经理。
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四季度末,信澳新目标的权益资产均已清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产品权益资产增至18.68%,在此之前,信澳新目标自成立以来股票持仓比例多数超过50%。据一季报,信澳新目标A过去三年亏损25.42%,较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产品,产生26.39%的负向偏离。
除了通过变更业绩比较基准,调整股债配比外,还有产品通过调整业绩比较基准更专注于细分赛道。
今年3月24日,广发稳健策略将业绩比较基准由原先的“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 ×60%+人民币计价的恒生综合指数收益率 ×15%+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 ×25%”调整为“中证红利指数收益率 ×60%+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15%+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 ×25%”。可以看到,新基准聚焦红利股和高股息港股。
同在今年3月,建信信息产业将业绩比较基准由原先的“85%× 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 + 15%× 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调整为“中证 TMT 产业主题指数收益率 ×85%+ 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 ×15%”。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选取信息技术、通信服务中与 TMT 产业相关的公司作为样本,实际上,更能体现该产品信息产业的投资主题,也更精准反映基金持仓风格。
今年以来,多只产品将业绩比较基准从宽基指数转向细分主题指数。另有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将业绩比较基准由“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 +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调整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收益率×85% +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15%”。